首页 > 全部资讯 > 关于申报2024年度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通知
关于申报2024年度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通知
消息日期:2023/12/29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教高函〔2019〕13 号)、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沪教委〔2021〕50 号)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发展、追求卓越 ”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现启动我校 2024 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 ”)申报和遴选工作,请各单位认真组织,具体要求如下: 一、 项目申报类型 大创计划实行项目式管理,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一)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二)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完成商业计划书编制、可行性研究、企业模拟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等成果,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鼓励各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争取社会支持,丰富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资源,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能级。 二、 项目申报条件 (一)项目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鼓励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现实价值的选题,鼓励直接来源于产业一线、科技前沿的选题,鼓励新兴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选题。 (二)选题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难度适中,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鼓励支持学生大胆创新,包容失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文化。 (三)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项目团队成员原则上均为全日制普通本科在读学生,成员基本稳定,专业、能力结构较为合理。团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 5 人,团队成员以 1-3 年级学生为主, 每位学生同一学年原则上只能参与一个项目,毕业班学生不可作为项目负责人。各专业学院在组织项目申报时应注意吸纳一年级学生以及国际留学生参与项目的申报。 (四)项目申请团队应选择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好创新性成果、热心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师作为导师,鼓励企业人员参与指导或共同担任导师。 若同一项目有多位导师,应明确导师分工。 三、项目申报流程 大创项目的申报采取在线申报方式,申报网站:https://cj.shu.edu.cn, 申请截止时间:2024 年 1 月 14 日(星期日)16:00 前。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学 生)完成项目的在线申报并请指导老师审核,网上申报及审核指南见附件 1。 各实验示范中心项目申报的时候请务必通知申报学生在系统上选择对应的中心。 2023 级三大类学生(含大类基础班)的项目申报由社区学院负责,具体内容由社区学院另行通知。 四、项目评审推荐与考核 (一)项目评审推荐 项目初审由各学院组织,请各学院严格把好项目质量第一关。各相关学院于2024 年 1 月 19 日(星期五)16:00前,在申报系统完成学院创新项目审核并对项目进行排序,操作指南详见附件 2。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各学院上报的项目进行最终评审,确定立项名单并发布。后续会遴选优秀项目申报市级和国家级大创项目,以及推荐参加上海市大创成果展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市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 (二)项目考核 1、项目立项后,需转化报名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项目需完成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并提交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设计说明书、专利、产品实物)等相关支撑材料。同时制作 1-2 幅关于项目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的展示图片,教务部将组织优秀成果进行展示。 五、 项目咨询 项目申请相关问题请联系教务部何翔欣老师。 联系电话:66135512           E-mail:hexiangxin5@shu.edu.cn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教高函〔2019〕13 号)、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沪教委〔2021〕50 号)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发展、追求卓越 ”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现启动我校 2024 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 ”)申报和遴选工作,请各单位认真组织,具体要求如下: 一、 项目申报类型 大创计划实行项目式管理,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一)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二)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完成商业计划书编制、可行性研究、企业模拟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等成果,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鼓励各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争取社会支持,丰富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资源,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能级。 二、 项目申报条件 (一)项目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鼓励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现实价值的选题,鼓励直接来源于产业一线、科技前沿的选题,鼓励新兴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选题。 (二)选题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难度适中,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鼓励支持学生大胆创新,包容失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文化。 (三)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项目团队成员原则上均为全日制普通本科在读学生,成员基本稳定,专业、能力结构较为合理。团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 5 人,团队成员以 1-3 年级学生为主, 每位学生同一学年原则上只能参与一个项目,毕业班学生不可作为项目负责人。各专业学院在组织项目申报时应注意吸纳一年级学生以及国际留学生参与项目的申报。 (四)项目申请团队应选择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好创新性成果、热心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师作为导师,鼓励企业人员参与指导或共同担任导师。 若同一项目有多位导师,应明确导师分工。 三、项目申报流程 大创项目的申报采取在线申报方式,申报网站:https://cj.shu.edu.cn, 申请截止时间:2024 年 1 月 14 日(星期日)16:00 前。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学 生)完成项目的在线申报并请指导老师审核,网上申报及审核指南见附件 1。 各实验示范中心项目申报的时候请务必通知申报学生在系统上选择对应的中心。 2023 级三大类学生(含大类基础班)的项目申报由社区学院负责,具体内容由社区学院另行通知。 四、项目评审推荐与考核 (一)项目评审推荐 项目初审由各学院组织,请各学院严格把好项目质量第一关。各相关学院于2024 年 1 月 19 日(星期五)16:00前,在申报系统完成学院创新项目审核并对项目进行排序,操作指南详见附件 2。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各学院上报的项目进行最终评审,确定立项名单并发布。后续会遴选优秀项目申报市级和国家级大创项目,以及推荐参加上海市大创成果展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市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 (二)项目考核 1、项目立项后,需转化报名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项目需完成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并提交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设计说明书、专利、产品实物)等相关支撑材料。同时制作 1-2 幅关于项目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的展示图片,教务部将组织优秀成果进行展示。 五、 项目咨询 项目申请相关问题请联系教务部何翔欣老师。 联系电话:66135512           E-mail:hexiangxin5@shu.edu.cn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教高函〔2019〕13 号)、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沪教委〔2021〕50 号)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发展、追求卓越 ”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现启动我校 2024 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 ”)申报和遴选工作,请各单位认真组织,具体要求如下: 一、 项目申报类型 大创计划实行项目式管理,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一)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二)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完成商业计划书编制、可行性研究、企业模拟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等成果,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鼓励各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争取社会支持,丰富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资源,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能级。 二、 项目申报条件 (一)项目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鼓励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现实价值的选题,鼓励直接来源于产业一线、科技前沿的选题,鼓励新兴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选题。 (二)选题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难度适中,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鼓励支持学生大胆创新,包容失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文化。 (三)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项目团队成员原则上均为全日制普通本科在读学生,成员基本稳定,专业、能力结构较为合理。团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 5 人,团队成员以 1-3 年级学生为主, 每位学生同一学年原则上只能参与一个项目,毕业班学生不可作为项目负责人。各专业学院在组织项目申报时应注意吸纳一年级学生以及国际留学生参与项目的申报。